秋風過處,五谷飄香,條子泥墾區秋意漸濃,豐收的喜悅在墾區蔓延。昔日廣袤鹽堿灘涂變成如今綠色良田,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通過創新技術手段補齊鹽堿地地力不高的短板,積極探索破解鹽堿地改良利用瓶頸,不斷提高墾區土地及土壤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灘涂資源有效種植利用提供了示范樣本和技術支持。
省沿海集團條子泥墾區土地為典型的新圍濱海灘涂鹽堿地,土壤表層平均含鹽量高達10‰以上、有機質含量僅2‰左右,且地下水位較高、保水保肥性差,作物難以生長。自2015年起,東臺公司以條子泥墾區約2.6萬畝鹽堿地為科創平臺,依托于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先進的科研技術力量,以中重度鹽堿地改良為創新課題,陸續啟動暗管排鹽綜合改良集成示范、綠色綜合種養土壤改良試驗、旱作耐鹽經濟種植改良土壤等科創項目,并專門組建自主土壤改良技術管理團隊和作為主要單位申報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
經過自主管理技術團隊及合作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成功改良約1.6萬畝鹽堿地,優質食味水稻產量由最初的300斤/畝增至800斤/畝以上。先后與華東師范大學陳邦林團隊合作推進微納米氣液界面種養結合土壤改良試驗,目前已通過省農委組織的專家測產,達815斤/畝;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推進22個海水稻新品種(材料)種植試驗成功,預計2021年度實收畝產量可以達到1100斤以上;青年創新工作室項目“藜麥+”輪作種植技術研究及推廣試驗已獲成功,2021年推廣至200畝以上,初步實現了濱海低海拔藜麥種植全程機械化,降低種植成本30%上。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東臺公司被國際信息發展組織授予“千年金獎”之科技創新進步獎,用以表彰公司在鹽堿地改造、糧食安全科技創新方面發揮的示范作用。
省沿海集團順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進一步拓展土壤改良技術路徑,強力打造濱海中重度鹽堿地土壤改良科技創新平臺,真正實現“要糧于技、藏糧于地、生糧于海、產糧于山、生糧于改”的糧食安全要求,為江蘇沿海地區灘涂生態綜合開發利用樹立良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