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沿海廣袤的鹽堿灘涂上,有一群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專業涵蓋土壤、化學、農學多學科,碩博以上學歷占比超50%;他們能“文”能“武”,既能在實驗室里以專業技術研發科技產品,又能躬身在田間地頭推進工程項目進展;他們有一個別樣的名字——沿海“研克鹽”青年突擊隊。
“研”是潛心鉆研、爭做示范的青春擔當;
“克”是同心聚力、攻堅克難的漫漫求索;
“鹽”是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的“鹽堿地蝶變米糧川”。
“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意義重大,要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這一“國之大者”,省沿海土地資源發展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團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青年突擊隊工作的意見》精神,成立了沿海“研克鹽”青年突擊隊,圍繞濱海鹽堿地“久治不愈、持久反復”的行業難題開展技術攻關,在濱海“不毛之地”上繪制科技興農壯美畫卷。
建立“六有機制”
“有場地”:1078平方米研發場所、195畝鹽堿地農學試驗區,搭建廣闊的實踐舞臺。
“有組織”以技術管理委員會為中樞,技術研發團隊、技術實施團隊、技術評價團隊為核心的“一中心三團隊”,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鏈條智力支持。
“有制度”:出臺系列規章制度,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有資金”:每年撥付專項資金投入科研。
“有指導”:邀請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專家教授進行指導。
“有服務”:集團團委委員點對點聯系服務,幫助及時解決問題、總結經驗。
堅持“六個導向”
以目標為導向,構建技術體系框架。
構建“4+N”技術體系框架,形成從技術研發、技術評價、應用實施、技術反饋、技術優化的技術迭代循環路徑。
以技術集成創新為導向,破解濱海鹽堿地治理密碼。
扎根一線開展勘測調查、試驗研究,形成快速靶向脫鹽、精準培肥增碳、抑制返鹽技術模式。
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技術成本優勢。
自主研發的鹽堿地專用有機肥較傳統改良技術成本有所降低。
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創新工藝工法。
自主開發的“高精度整平”和“U型渠一體化成型”施工工法被列為省級工法。
以實踐導為向,積極投身社會宣傳服務活動。
通過參加國家級會議展會、省級樣板示范工程、科普活動等,提高公眾對土壤保護重要性認識。
以成果為導向,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組織優秀青年突擊隊參加青年論壇、青年講堂等,展示成果樹立示范典型。
收獲豐富成果
形成一系列技術成果:
開發了多項改良技術與產品,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申請專利50余項,獲批省級工法2項,注冊商標4項(公眾號擬采用多圖向右滑動展示)。
助力重大項目:
助力東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小海全域空間綜合整治、倉東土地復墾項目等。
從“片片白花花鹽霜”到“稻花香里說豐年”,“研克鹽”青年突擊隊用行動證明,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在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實驗室里,更在沾滿泥土的田埂上。當青春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鹽堿灘涂也能成為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這,正是沿海青年寫給時代最美的青春答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研克鹽”青年突擊隊經團省委推薦,參加了共青團中央舉辦的“全國科技創新青年突擊隊學習交流暨崗位建功競賽”,憑借扎實的技術成果和應用實效以及良好的現場演示,最終從全國83支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成功斬獲一等獎!